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何有人感到了美,你却无动于衷?

Jamie Jamie陈泳斯 2021-05-01

离开印度的前一天,我还在海拔4300米处徒步,这既是走珠峰大环之前的热身,也是在大自然中告别这片我爱的土地。


我第一次徒步是从喜马偕尔邦开始的,这块喜马拉雅山麓下的宝地,每个季节都有来的理由,我最后一次徒步也选择了在此结束。


这次我徒步的目的地是圣湖 Bhirgu Lake ,它之所以神圣,是因为印度教圣人 Bhirgu 曾长期在此冥想,湖泊在高海拔下也从不完全冰封。



(来源:Flickr)


据说这是印度最棒的草甸徒步路线,我去时正值雨季,各色鲜花大片盛开, 让我一开始尤为心旷神怡。可这毕竟是我第七次徒步了,此前也见过不少更大气蓬勃或更细腻精致的风光,我很快就有点审美疲劳了,草甸之后还是草甸,周遭的景观也有点单调了。




和我同行的有一个男孩叫 Utkrash,24岁,程序猿,小个子偏背了个大大的登山包,脖子上挂着单反,时不时驻足某处,痴迷地看向远处,然后忍不住赞叹,"How amazing it is" (这简直太美了)。


对,amazing 是他的口头禅,但我确信他不是流于表面地说说,因为我可以感受到他声音里的力量、嘴角上扬的弧度以及眼里的光。


一定是什么打动了他。


于是我顺着他的视线,也想一看究竟。有时我的第一反应是“哦”,但下一秒我就开始反思,“真的仅此而已吗?”, 我尝试更用心地去体会,因为我也很想获得同样的感动。三天和他相处下来,我不禁想问:


为什么有的风景能打动一些人,另一些人却无动于衷?




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《我书架上的神明》,我在徒步过程中读完了这本书,各领域学者在里面分享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籍。中山大学的艾晓明老师分享了学生读书时常问的几个问题:“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好看?这个博尔赫斯,怎么我没有感觉?”


人与人之间对美的感受能力,确实是有差异的。


所以当这些学者在描述爱书的时候,我有好几次都颤抖不止,那种字里行间的热爱和触动,竟如此强烈地传达到我这里。有人才读作品一两页,就泪流满面;有人反复咀嚼一本书十几次,每五年重读一遍莎翁全集;有人为了躲避“监视”,废寝忘食地在公厕里地读书,换着不同书店“打书钉”,全然忘记双脚的酸痛。


他们是爱书之人,但本质上是对美感知细腻,读到了一般人读不到、理解不了的细节,能和作者产生跨时空的共鸣,毕竟只有感到了美,才会热爱啊。


所以在这次徒步中,我反复思考美这个问题。到底普通人可以如何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,生活成诗呢?


以下几点感悟,和大家分享。



01

专注此时、此刻


一个锡克教徒曾说我有个 "monkey mind" (心猿),心思像猴子一样跳跃不定,想东想西,静不下来。


的确,我在徒步中会发现自己意念飘忽,边看着眼前的风景,边想着过去一件纠缠不清的小事、没有完成的工作或是下篇推文的主题。有一次,我在徒步中激动地和同伴畅想下一次旅行,他忍不住反问:“ Jamie,你就在这里了,为什么不先好好感受当下,而是不断想着之后去哪里呢?


他当头一棒,让我意识到,人在,心在,美在,此时此刻。


所以在此次徒步中,我刻意让自己在休憩时少说话,闭眼冥想。在要离开的那个早晨,我伫立在山坡的一头,发现自己的左半身被太阳暖暖地晒着,右半身则被凉风嗖嗖地吹着,发丝划过脸颊,苍蝇爬过皮肤,耳边是流水声,眼前是欢快的溪流,棉花糖似的云海。


当我停下来,学着去放空自己,打开感官,很多我之前没有留意的、细腻的声音一下子就进来了,鸟叫虫鸣、风吹帐篷、流水击石、簌簌松浪。


我觉得此刻很美,我很满足,只想属于当下,它就是我的 "wow moment"了。




美是人和环境的互动,是当下那个独一无二的瞬间。或许有时它难以描述,却未必难以感受。感受美最简单的一个办法莫过于——


放下过去和未来,专注当下,投入感官,什么也不需要做,就让世界倾倒在你柔软的心房。


如果做到了这点,就算你走过的风光 “大同小异”,你对美的感悟仍可以是新的。



02 

主动寻美,留心观察


说回我在徒步中遇到的男孩 Utkrash,他有点不寻常。当大家都坐下来休息,他还忍不住到处折腾,跑去不同地方、换着不同角度摄影。当我们到了目的地 Bhirgu Lake,他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爬另一座坡。


我问:“在这个坡和那个坡看湖有什么不同吗?”


他说不出来,就一个人去了。


我和大家一样,舒服地在湖边午餐、休息。 半个小时后,我忍不住上山找他。去了才发现,那个坡的风景的确是不同的,我被云雾笼罩着,远离了众人,更好地享受了独处的时光。




他来之前,也不知道这里美不美,所以他无法说服我一起走。但作为一个摄影师,那种天然的好奇心和寻美的冲动,会让他不安于一隅,不断探索此处和彼处的风光有什么不同。


人在寻美的积极性上也有很大差异,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只会挤在同一个景点拍照, 而只有少部分人会愿意花时间,走更多的路,去找一个特别的角度。


我遂明白,徒步团只能把我带到这里,但不负责把美给我,我必须积极地去追寻,并将此变成一种习惯。


想想我身边的摄影师朋友,他们的确比常人更擅长感知美,是他们天资聪颖吗?我想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练习中形成了肌肉记忆,对美有一种条件反射的激动,会主动寻美,一旦发现了美,就不想失去它,会情不自禁地将此记录下来。





03 

热爱生活,培育爱好


懂得赏美的人,说到底是热爱生活的人,才能发现万事万物的灵动。


既然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,那就不必刻意,试着去培养和坚持一个小爱好,让自己沉浸在一份私人的美好中。


我朋友圈里有个小学老师,过去极爱写诗读诗,但有了家庭和孩子后,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,然而这并不影响她生活成诗。她自学烘焙,不断在出品美感十足的蛋糕。若不热爱生活,怎会愿意投入如此多的时间,去装点一个蛋糕,让亲人朋友咬下的每口都是幸福。



(来源:曾燕老师)


我还认识一个印度姐姐,在班加罗尔的时候我常去她家吃饭。她热爱艺术,墙上挂着的是她 DIY 的大幅编织画,饭桌上是她用陶瓷马赛克拼凑出的抽象图案,连餐具上都印着好看的植物水彩。她怀孕后,因为嫌市面上的孕妇装丑,还自选布料,自学缝纫,亲手做出一条孕妇裙,让我一眼惊艳。



印度姐姐 Mala 亲手烘焙的圣诞蛋糕,

她家的餐具都美到上天


有些人啊,为了美,不妥协


我想人们多半是从喜欢的事情中培养对生活的热情和审美的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着培育自己的小爱好,不必多,也别浅尝则止,只有深度沉浸和长时间的坚持,爱好所带来的审美意识才会植根在生命里。



04 

学会去表达和交流美


我算是个挺幸运的人,经常会和摄影师同游。我爱看他们拍下的照片,因为明明我们就在同一个地方,他镜头下的美景我怎么就没发现呢?于是我会问他们,这是在哪里、怎么拍出来的、为什么这个瞬间很美?在交流和思考中,我可以从他们的照片获得一个全新的、发现美的角度。


但从此我也看到,有些人发现和记录了美,但对美的表达却是模糊的,一方面或许美本来就无法名状,另一方面可能是我们表达能力有限,无法描述出那种精细的感觉。


但我想这是可以锻炼的。我很同意 “以输出倒逼输入”,为了表达美,为了让其他人感同身受,我们肯定要更用心地体会美。所以我在坚持写作,它让我有了沉浸式体验,也能把旅行之美带给更多的人。




想想看,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表达美、描述美,我们就可以相互提高美的敏感度。


我仍记得高中的一个男孩,沉迷物理,不断地在本子、黑板上演算公式,我很好奇为什么,他说:“你看看相对论的公式,复杂的万物居然可以如此简洁地表达, 你不觉得这很美吗


哇,这让我一个文科生,开始从透过数字,看到规律之美。


我们工作和爱好的领域各有不同,为什么我们不坐下来聊聊编程之美、绘画之美、茶道之美、建筑之美。不要简单地谈美,而是说说为什么你觉得它美、这种美是怎么形成的、和其他美到底有什么不同。


当我们学会了更精细地表达美,所传递的美的能量会更动人;当更多人开始去谈美,我们也可以在跨领域的交流中扩宽对美的认知,发现以前不知道的美。



▲▲▲


寻美,感知美,表达和记录美,我想这是人一辈子的功课。


而我们在一个如此美丽的年纪,不出去感受美,多浪费啊。




 拓展阅读 


关于美,我想给大家推荐的几本书:


1. 蒋勋美学丛书,《美的沉思》《美的觉醒》《生活十讲》等。他的生活美学很接地气,是普通人可以践行的。


2. 一行禅师的 How to Eat, How to Love, How to Sit, How to Walk, How to Relax 丛书。文中“此时此刻” 的观念深受其启发。一行禅师行文短小精悍,道理深入浅出,朗读本身就是美的体验。


3. 西蒙沙马的《艺术的力量》,BBC同名纪录片(豆瓣评分9.3)。我只能说自己是怀着拜读之心,去看西蒙犀利地雕刻出8位艺术巨匠。这本书会回答你,美和艺术到底有什么用?


(图片来源:Utkrash Kumar & Jamie) 



- 推荐阅读 - 

1. 众筹|徒步200公里上珠峰EBC,梦都做了,为什么不去实现它呢?

2. 印度果阿义工记:把公益做成持续的接力

3. 性教育,可不只有啪啪啪啊!


- 推送预告 -

读者来稿:那些打动我的美丽瞬间

欢迎你继续投稿哦(一图一故事)

精选回答会在收录在「故事罐头」栏目中



喜欢就鼓励一下呗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